三、管理學的How,各種管理理論要如何來解決各種實務中所遇到的管理問題,
以及在各種不同產業中,管理學理論的適用性問題
管理問題的發生,主因是由於在實務管理的過程中
因為資訊不足而有許多管理與經營上的不確定性發生
在這裡有一點要強調的是:管理理論的學習與使用其實是無法降低不確定性的
但是想要獲取更多資訊是需要付出成本的
管理者們通常會在所付出的成本與能獲得的資訊間取得一個平衡
「而管理理論的學習與使用,是為了要降低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與對公司的危害」
管理學派中有個學派叫做權變學派(Contingency Management)
其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各種管理問題做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案
若是其預期的管理問題發生,組織就可以快速地做出回應
猶如孫子兵法中所述:無恃其不來﹐ 恃吾有以待也
這也是為什麼在管理相關的課堂上,吾人要學習個案的原因
個案就猶如各個公司的歷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從一篇篇個案中我們可以學習到:
1.公司可能遭遇到什麼樣的管理問題
2.該公司是如何解決所遇到的管理問題?解決的方法適不適當?
3.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管理問題的解決(how)會根據每個公司所處的產業特性不同而有所不同,有其適切性的問題
因此,一個學術知識十分豐厚的管理學者並不一定會比在該產業中打滾多年的管理者還要擅長解決該產業所遇到的問題
也因為管理理論有其適切性的問題,在沒有理解每個理論的假設背景與適用狀況
就將其理論套用在所遇到的管理問題上,就猶如將雙腳硬塞入大小不適合的鞋子中,
輕者:公司無法順利的解決所遇到的問題;重者:甚至會傷到公司的筋骨
因此想要利用管理理論與模型所解釋管理問題可能發生的原因(Why)
到如何來解決真實遇到的管理問題(how)時,需要先了解理論所假設的背景、限制,與理論所想要解決的問題目標是什麼?
所以回來看看,這次的事件許多人宣稱:波特的理論已經不再適用,到底恰不恰當
波特的模型中有許多前提的假設,而許多評論忽略了此假設所說的情況
猶如經濟學中假設:人是理性而自利,資訊完全充足等等情況下來分析
但現實中的情況很明顯不是如此,故經濟學也隨之發展出了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等更貼近事實的模型,但我們不會去說原本的經濟理論是錯誤的
社會科學的理論,因為以人類行為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因此不像自然科學有一體適用的準則
而是常常需要依據不同的情境而會有不同的適用知識,這就是前面提到管理學中的權變理論(Contingency Theory)
所謂學習管理中最常說的一句話:"it depends"
在探討一個模型時需要考量到創造此模型當時的時間點,與情境背景
猶如古代的物資缺乏,所以古典學派說:供給會創造需求
而工業時代產量過剩,因此凱恩斯學派說:需求會創造供給
沒有對錯,而是時代背景所造成適用性的問題
而波特理論中的產業競爭分析,利用的知識上游是來自:個體經濟學中的"比較靜態分析"為基礎
分析的目標:是產業環境(又被稱作任務環境)裡與組織相關的各個團體的競爭力分析,
富比世雜誌網站專欄作家Steve Denning 於11/20/2012所寫的評論:(What Killed Michael Porter's Monitor Group? The One Force That Really Matters)
也是眾多批評的理論來源,其提出了一個重點:波特的模型中沒有考慮到顧客的價值。
波特認為的產業競爭是屬於一種零和賽局(Zero Sum Game)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但是新一派的管理理論則認為:要把餅做大,跟顧客共創價值與利益,產業內的每個公司與顧客並不是敵人而是夥伴。
Denning認為:五力分析把策略定義為擊敗競爭對手,並以設立產業結構性障礙來保護自己免於競爭,這是不正確的,真正成功的企業是要不斷創新來為客戶提供加值,找到新方法來取悅顧客。
因為企業的競爭並非戰爭,未必要競爭對手失敗才能造就本身的成功,就如同藝術表演一樣,不同的藝術家可以各自尋找創造出自己的市場。
吾人認為:這是一開始目標設定的問題,波特的理論模型目標就是要經過分析每個產業中不同組織的相對競爭力,來為組織創造生存與發展的空間
在此目標前提上:產業分析模型,五力分析或者價值鏈等模型,提供給了我們一些很好的思考觀點
因此在選擇模型與使用上,必須先了解,此模型原先假設的情境為何?又是在分析什麼目標上的想要解決那些問題?
每個理論本來就不是完美的能涵蓋到各種情況,
若真的有這種理論的產生,其勢必無法達到使人異於理解的目標,因為其涵蓋的層面勢必非常廣泛,包含到組織內外的各個層面
因此,用其理論中未包含到顧客價值等等觀點來評論波特,吾人認為是不太適當的
雖然這次的事件表現出了波特可能因為對某個產業的不了解,
以至於其顧問公司在分析如何解決其客戶所遇到的問題(Why => How)時遭遇到了困難,終究導致了其公司的倒閉
但是,不可否認的,波特在將已經發生過的管理經驗,歸納整理成理論與模型(What => Why)之上,有其專業與獨到的見解存在
是故,吾人認為,即便遭遇了這次的事件,波特依然是產業競爭的大師,
其在提出各種架構解釋問題對整個管理學界,與利用簡單的模型使得實務界的人員能夠理解問題的來源,依然有著不可被抹滅的貢獻